首頁 行業(yè)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據說,最近最熱的劇是這部???

2022-03-31 09:29:56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最近的韓劇創(chuàng)作簡直呈井噴之勢,主流電視、網大等各種平臺輪番上演著新劇。

但要論開年至今,最受關注的一部韓劇,答案一定是3月25日終于上線Apple TV+的《彈子球游戲》(《柏青哥》)。

Apple TV+剛剛憑借《健聽女孩》成為首家坐擁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流媒體公司,這部《柏青哥》則是砸下重金,使用日韓英三國語言,橫跨四國制作,也是野心滿滿。

從開播前釋出的卡司就極具話題度。既有手握奧斯卡的戲骨尹汝貞,還有韓劇觀眾最熟悉的李敏鎬,以及幾個吊足胃口的新人演員。

此外,最讓人好奇的還是無數主流媒體給出的超高評價,幾乎是清一色的好評。

爛番茄新鮮度從開播前的100%到現在的98%,只下降了一點點,IMDb也是8.5的高分。

國內的豆瓣倒是還算冷靜,不過也給出了8.1分。

在外媒的眾多好評中,頻繁出現了“史詩”“震撼”“感動”等字眼,也不得不讓我們把期待值拔到最高,看看是否真的出現了一部高質量的正劇。

大致一看,《柏青哥》的確具有“史詩”潛質。

“在日朝鮮人”這一題材,此前一直缺乏關注,頗為冷門,但實際上無論從地緣政治還是移民身份認同等角度來看,它都有巨大的講述空間。

再加上本劇所改編的同名原著《柏青哥》也是來頭不小。

這部由美籍韓裔作家李敏京撰寫的32萬字長篇小說,是那一年的現象級作品,還入圍了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

作為一本鴻篇巨制的歷史小說,本書相當不好改編。

時間上就跨越近了八十年,歷經日據朝鮮、大蕭條、二戰(zhàn)、朝鮮戰(zhàn)爭、日本泡沫經濟等重大的時代轉折。

且人物繁多,以女主人公順慈為軸心,涉及了整整四代人的繁衍生息。

為了吞下原著龐大的信息量,劇集沒有采用女主角順慈出生-長大-衰老的線性敘事,而是用奶奶和孫子一頭一尾兩條敘事線穿插在一起,來回轉換。

第一集的一開始,是1915年日本殖民時期的朝鮮,一個不知名的女人,坐在巫女面前哭訴自己的一生,她連生三子皆夭折而亡,渴望巫女施法祛其生育之詛咒。

我們大概都會冥冥有感,她馬上就會懷上一個女娃——順慈,而這個女孩則會像植物一樣扎根了就不放手,開始自己漫長的一生。

另一邊時間來到1989年,在人潮涌動,滿地黃金的美國,順慈的孫子所羅門已經在銀行身居高位,他西裝革履,年輕有為,全然不知失敗為何物。

為了升職,所羅門自告奮勇前往日本,負責說服一位不愿出售土地的韓裔釘子戶。

只因為這位釘子戶和他一樣,也是一位在日朝鮮人。

奶奶順慈在日本生兒育女,開枝散葉,父親摩撒在大阪開柏青哥游戲房謀生,所羅門則在日本出生長大,從未回到過朝鮮。

于是,開場不過十幾分鐘,巫女作法的鼓點如波如浪,裹著1989年孫子所羅門字字珠璣的生意經。

誕生和復歸的隱喻交織在一起,一種強烈且宏大的宿命感浮現上來,史詩的質感似乎已經顯現了。

緊接著就是極具電影質感的畫面,音樂波瀾壯闊地隨著少女順慈在麥地里奔跑,似乎有什么即將要開始了,一個女孩開啟一整個家族的故事。

這么看來,《柏青哥》的開場足夠驚艷。在第一集中,雙線敘事非常高效且流暢地開啟了故事,讓觀眾完全不會有被強制灌輸歷史的不適。

但緊接著,這樣的雙線剪輯居然貫穿了整整前三集,畫面頻繁地在兩個時空里跳來跳去。

創(chuàng)作者似乎為了偷懶,直接靠這樣的敘述方式省略了不少原著的質感。

對于《柏青哥》來說,它的“史詩感”其實有兩個最主要的方向,二者相輔相成。

一個是如許子東評價《活著》一樣,其魅力就在于書中所描寫的那些“很苦,很善良”的國人。

同理,《柏青哥》中以順慈為代表的在日朝鮮人面對歷史無盡的磋磨,本質上也始終靠著諸如真、善、美等等極其簡單的價值觀頑強地撐了下來。

這也是它最具感染力的地方。

為了實現這個主題,就必須引出在日朝鮮人特殊的歷史處境。

也就是所謂的“很苦”,到底有多苦?

在二十世紀初,日韓簽訂了《日韓合并條約》,朝鮮隨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二戰(zhàn)時期,日本更是掠奪了大量的朝鮮勞動力,無數朝鮮人被迫來到日本,這輩子也再未回到祖國。

因此,日本對朝鮮人的敵意和輕視可以說是深入骨髓。

像順慈這樣從朝鮮來到日本的一代移民,包括所羅門及其父親這樣在日本土生土長的二代移民都一直飽受著歧視、壓迫和侮辱。

日本人還是朝鮮人?他們對自我身份的掙扎也緊扣著“柏青哥”這個意象。

熟悉日本影視劇的觀眾一定不會陌生,基本上每一個落魄失意者的標配就是流連于柏青哥店。

它是一種帶有賭博性質的彈珠游戲,很有中毒性,將博彩和娛樂合二為一。

玩家總以為自己可以以小博大,通過操縱力度或概率變化把投資翻倍,但結果當然是輸多贏少,入不敷出。

在現實意義上,柏青哥就代表著在日朝鮮人。

由于他們不被允許做正經工作,只能經營柏青哥店。久而久之日本百分之九十的柏青哥店都由朝鮮裔控制,制造了大量財富。

這個群體也和柏青哥劃上了等號,在當時的日本,朝鮮人就是貧窮、犯罪、卑劣的代名詞。

而在一個更深層的意義上,柏青哥和朝鮮人的身份一樣,充滿了宿命的悲壯。

當你以為游戲途中充滿了隨機性,每一個彈珠的走向都能如蝴蝶效應般不受控制地傾瀉奔逃時,實際上結局早已被店家注定。

同理,每個人物逃離身份認同的無數努力,最終都不過是一場場的徒勞。

可見,在原本的故事中,歷史和人物生存的細節(jié)充當著敘述的骨架,這也是史詩敘述最常見的方法——時代在場,但幾不可察。

小人物從不知道今夕為何年,也不知道如今是哪個時代在高歌猛進,他們只知道苦難來了,我安頓好,這便是生活,從來如此。

但對于電視劇的雙線敘述來說,流暢的工業(yè)化剪輯的確高效,但卻同時失去了見微知著、以小見大的細膩真實。

而這些東西對于試圖對標 “史詩”的創(chuàng)作來說,恰恰是最重要的。

比如劇中出現了大量的閃回,把整體基調從客觀的上帝視角變成了主觀抒情。

過去和現代餐桌上同樣的米飯和泡菜被剪輯在一起,相當粗暴地直奔主題,生怕觀眾體會不到思鄉(xiāng)之情。

而日據時期朝鮮人民的生活也只是泛泛地展示了一下,大部分都是靠人物的對話說出來——時局多艱,女人家的生活多么不易。

我們看不到人物到底是怎么活的。

但實際上原著里大蕭條時期的釜山影島,女孩為一碗小面出賣貞操,老人為了節(jié)省口糧悄悄離去等死。

順慈的母親楊金見米缸空了,就用豆粉加水做薄煎餅,用賣不動的魚做香料,這些都是獨屬于女人的韌性和智慧,它們也遠比直白的臺詞有感染力。

到了現代也是一樣,Apple TV+似乎給劇集設定了明確的觀眾群體,大大削弱了原作中涉及身份認同的內容

劇中孫子所羅門作為三代移民,將銀行家的敏銳嗅覺代入生活,從父輩的歷史中學會了擇良木而棲,他不卑不亢,把那些不可解釋的身份問題簡化為一門生意。

如果貨幣流通全球,國界沒有意義,那么,我也能成為一個無國界之人。

于是,身份問題在劇中似乎被刻意模糊焦點,這也使得很多觀眾其實get不到移民群體的真正痛點。

而書中的在日朝鮮人就算是土生土長的日本人,還要隨身攜帶著僑民證,以供準備查驗,否則就會被遣返回國。

順慈的大兒子摩撒看似生性樂天,但同學錄上卻被寫滿了“滾回去,朝鮮人,去死!”這樣的字眼。

這才是在日朝鮮人的尷尬處境,回不去也留不住,不能愛也不能恨。

大量細節(jié)的缺失讓劇集頻繁使用的雙線敘事失去了意義,逐漸有了流水賬之嫌。

很多人物還沒立住就匆匆下場,比如漁民宋氏和順慈父親都比較功能化地推進了一下故事,就馬上領了盒飯。

相反像是所羅門的初戀花子,以及牧師白以撒等重要角色,則不做鋪墊,沒頭沒尾地就冒了出來。

創(chuàng)作者一定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于是從第二集開始,劇情的重點就被轉移到了少女順慈與李敏鎬飾演的漁商之間的愛情故事。

這么做的確大大增加了劇集的可看性,畢竟無知少女和神秘富商的禁忌之戀的確很有張力。

什么漁市上碰碰小手,大石頭后面偷偷接吻,再加上新人女演員憨莽清新的氣質,以及李敏鎬自帶的霸總濾鏡都頗為養(yǎng)眼。

但無論是對于被營銷號標題吸引過來看愛情劇的觀眾,還是想看史詩正劇的觀眾來說,似乎都有些貨不對板。

它不僅大大削弱了順慈這個女性的個人抗爭,也放棄了很多原著中本值得探討的內容。

比如這群在日朝鮮人如何從一個既在內又在外的特殊視角,去審視和體會著日本的國民性。

又比如在諸如順慈等第一代朝鮮人被迫移民海外時,朝鮮還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等到第二代移民長大,朝鮮已經分裂為南韓北朝。

遠在異鄉(xiāng)面對外國人的詰問,他們又該如何分辨并確認自己的國籍?

當然,還未播出就放話“史詩”,難免容易翻車。

但總體來說,從制作到卡司,再到原著加持,《柏青哥》無疑是值得一看的。

無論是在日朝鮮人的艱苦處境,還是東亞國家個人情感與民族認同交織在一起的復雜心境,種種內容其實對于我們來說都頗有共鳴。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了。畢竟無論如何,能夠正視歷史,不卑不亢地表現歷史就已經是很難得了。

關鍵詞:

上一篇:黃金時段熱播電視劇收視綜合分析(2022年3月19日-3月25日)

下一篇:這樣的她,真不錯|賞色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