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yè)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十三年引進24部,為什么片商這么喜歡臺灣愛情片?

2022-03-16 21:02:53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編輯 | 空山      作者 | 連城易脆

還記得2019年白色情人節(jié)(3.14)上映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嗎?

這部愛情片當(dāng)年狂收9.58億票房,不僅躋身2019大陸電影票房榜第18名,更創(chuàng)造了臺灣電影在大陸市場的最高票房紀錄

今年的白色情人節(jié),又有一部臺灣愛情片公映——《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目測穩(wěn)賺不賠,上映5天,累計票房1200萬。

回頭一想,“愛情電影”已經(jīng)成了大陸觀眾對臺灣電影的印象標簽,僅2021年,就連續(xù)引進了《當(dāng)男人戀愛時》《你的情歌》《陪你很久很久》三部。

這個標簽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大陸片商如此固執(zhí)地買臺灣愛情片?為什么不買點別的?

十三年、24部、均分6.0

單部最高票房近10億

如果說好萊塢向大陸供給大片、香港地區(qū)供給犯罪電影,那么臺灣地區(qū)輸送愛情片,也是老傳統(tǒng)。

不少人的初印象估計是2012年的大熱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其實早在2009年,臺灣愛情片就來過大陸情人節(jié)檔,魏德圣的《海角七號》,一舉拿下2200萬票房。

Ifeng電影統(tǒng)計了過去13年在大陸公映的臺灣地區(qū)愛情片(主創(chuàng)人員幾乎都是臺灣人且有票房可查)。

加上在映的《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十三年來有24部臺灣愛情片在大陸公映,累計票房約20億,豆瓣平均分6.0。

之前我們統(tǒng)計過近10年國產(chǎn)青春愛情片的成績,50部平均分4.9。

這不一定證明臺灣愛情片就勝過大陸同類型電影。

大陸引進、發(fā)行都有一定延遲,比如《那些年》,大陸上映晚了半年。更極端的《聽說》,大陸上映晚了6年。

這使片商有充足的時間觀察電影在本土的口碑、票房。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同樣延遲半年在大陸公映,引進之前,影片已在本土大爆,票房2.32億新臺幣,在香港竟也突破了兩千萬大關(guān)。

大陸片商為其爭取到了次年的白色情人節(jié)檔,以“哭點”和“票房戰(zhàn)績”為支點,撬動近10億人民幣。

繼《我的少女時代》(2015年,3.58億)之后,又給大陸引進臺灣愛情片注入了一針強心劑。2021年三部扎堆,不排除是受《悲傷》的影響。

買別的不太賺錢,愛情片割韭菜最適配

除去合拍片、愛情片,過去十三年,大陸還引進了其他類型的臺灣電影共計24部,但真的不賺錢,票房累計僅1.99億。

票房TOP5里,還有仨是“五月天”的紀錄片。

而引進的愛情片,單片平均票房8400萬(不含新上映的《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過千萬的近一半。

好賣,也在于臺灣愛情片與大陸“割情侶韭菜”的營銷套路一拍即合。

相對爛片頻出的大陸愛情片,經(jīng)過片商挑選的臺灣愛情片能保證一定質(zhì)量,前面也有不少佳作立住了地區(qū)性標簽與口碑,營銷上助力頗多。

像《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大陸的兩版海報打出了“唯一觀影提示:請帶足紙巾”“年度最催淚愛情片”的標識。

雖然品質(zhì)不佳,但觀眾也是邊哭邊罵,不算“營銷詐騙”。

《當(dāng)男人戀愛時》(2.64億)也在各種宣傳海報上著重突出催淚元素。

例如“最后二十分鐘別怕哭出聲”、“最觸動淚腺愛情電影”、“最揪心的臺式新浪漫愛情電影”等等。

最近這部《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的大陸預(yù)告片,也打出了“破防版”的標簽。

海報上的slogan“約剛好喜歡的人去看”也和另外一部臺灣愛情片《陪你很久很久》的“要和陪你很久的人一起看”如出一轍。

總之適配度非常高,像最近伍迪·艾倫的《紐約的一個雨天》、日本的《花束般的戀愛》跟這些營銷就不太搭

可以說,大陸片商把臺灣愛情片當(dāng)做了一個更便宜的、更適配的愛情片補充品。

港臺藝人是華語影視圈性價比最高的藝人,其本土制作不像內(nèi)娛,大部分預(yù)算耗費在藝人身上。

再加上愛情片本就是成本較低、以小博大的制作,更顯物美價廉。

風(fēng)險高,不買立省100%

臺灣地區(qū)當(dāng)然也有其他類型片。

比如犯罪電影,尺度通常較大,合拍片《緝魂》在大陸公映時就有一定刪改。此類型過審、發(fā)行都存在未知。

有媒體稱“華語恐怖片的未來在臺灣”,近兩年這一觀點幾乎形成共識,然而這一類作品根本無緣大陸大銀幕。

鑒于復(fù)雜的輿論和關(guān)系,片方在購片時也必須足夠謹慎。

我們可以看到被引進上映的愛情片,大量主演是大陸觀眾熟悉的。一方面保障基礎(chǔ)的票房號召力,另一方面這些演員也在大陸謀求發(fā)展,與片商是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共同體,可以約束言行。

而且,臺灣地區(qū)出品的電影,通常以“引進片”名義上映,檔期自主權(quán)不一定太高,待映期間有風(fēng)吹草動,可能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而愛情片無論在內(nèi)容上,還是影片之外,都風(fēng)險更低。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像近期口碑比較好的兩部臺灣劇情片《瀑布》《美國女孩》,因為類型感、娛樂性不強,可能就會面臨收益問題。不像愛情片那樣,有一套完整且成熟的“割韭菜”體系。

而臺灣的工業(yè)體系,又不支撐它產(chǎn)出好萊塢式的商業(yè)大片。

兩個市場碰撞多年,在不同的局限與優(yōu)勢中磨合,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臺灣地區(qū)成為大陸影市的愛情片庫之一。

這如此誠實地反映了市場的趨利避害。

但愿未來利更多,害更少。我們說著同一種語言的同時,也可以看到更多同樣的電影。


往期內(nèi)容



將Ifeng電影設(shè)置星標

你就能更快收到我們的消息啦??

分享/在看/評論/點贊

都是對原創(chuàng)的支持~


關(guān)鍵詞: 這么喜歡

上一篇:奧斯卡最佳短片又出“神作”,主角竟是華人,可惜我們看不到

下一篇:2022春招 | Action!后浪電影4大崗位招聘

責(zé)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