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yè)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有可看性又有現(xiàn)實意義,這劇可以啊

2021-11-28 12:16:03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最近優(yōu)酷有部新劇《女心理師》風頭正勁,上周開播一天,全網(wǎng)熱度就top1。

這個熱度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兩位主演,楊紫和井柏然。

一位被譽為90后小花中的演技擔當,一位則是玩轉大銀幕的實力偶像。這樣的組合本身就已經(jīng)具備了先天話題度。

更遑論,這是楊紫2019年以來跟觀眾見面的第一部新劇,而井柏然更是多年沒有小熒幕作品出現(xiàn)。粉絲的期待值早已飆升到顱頂。

兩位自帶流量話題的演員會為新劇帶來關注自不必言,而最終吸引更多觀眾的,還是這部劇鮮少見到的題材——心理咨詢。

這部改編自畢淑敏同名小說的《女心理師》,觸碰到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并不熟悉的心理咨詢領域。

楊紫飾演的心理咨詢師,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幫助想要輕生的高中生、暴飲暴食的鋼琴家、產(chǎn)后抑郁的媽媽……

有朋友喜歡這劇的快節(jié)奏、單元劇的形式,也有朋友吐槽第一集“懸浮”、“不接地氣”、“缺少生活氣息”。

爭議對于新題材、新劇來說是好事兒,這說明,它至少進入了大家的視野,在同一議題下創(chuàng)造了更多討論空間。

怎么說呢,作為提前看片的一批觀眾,在第一集的前十分鐘,我們就預想到了它將面臨的爭議。

因為對于大多數(shù)觀眾而言,第一個鏡頭的拍攝手法就設下了明顯的門檻。

拼接運動長鏡頭營造出在都市中穿梭的生活質(zhì)感,這種拍攝方式本身就是對小熒幕審美的一種挑戰(zhàn)。

在長長的運動鏡頭中,畫面信息過于豐富繁雜,觀眾意識處于失焦狀態(tài),無的放矢。導演想要呈現(xiàn)的信息豐富性與觀眾想要看到的信息準確性之間產(chǎn)生了某種偏差,于是導致大部分觀眾云山霧罩,只有一小撮習慣大銀幕、大景深、長鏡頭的觀眾,從中觀察到了豐富的細節(jié)和線索。

彈幕上,不少二刷的朋友驚喜于自己看到了這一個鏡頭埋下的伏筆——鏡頭跟隨滑板掠過的每一個都市普通人,都可能成為未來單元劇中的主角,也都可能正在經(jīng)歷著某些心理困境。

這些電影化的拍攝手法和高濃度的畫面信息量沖擊著大部分觀眾對國產(chǎn)劇的慣有認知,而在一些細節(jié)處理上的不準確,又將這種沖擊,轉化為了一種不滿。

第一集,井柏然飾演的電臺主播錢開逸騎摩托飛身撞車救下試圖輕生的女孩,夸張的動作戲設定,讓正在尋找劇集調(diào)性的觀眾,瞬間將之歸入“懸浮”一類。

而楊紫飾演的自殺干預中心心理咨詢師賀頓,五感敏銳到如有神助,閉眼動耳之間,就能察覺到一些微不可聞的信息,讓不少觀眾認為是在神化心理咨詢師這一職業(yè)。

“懸浮”“假”,是它一開始受到詬病的原因。

而這與導演本身的拍攝手法、風格定調(diào),甚至是我們的追劇姿勢全都息息相關。

從導演柯汶利曾震撼過我們的大銀幕之作《誤殺》中不難看出他的一貫風格,懸念、反轉、隱藏信息制造戲劇鉤子,這全都是他的拿手好戲。

在這部《女心理師》中,也處處可見他創(chuàng)作風格的延續(xù)。

甚至,我們可以說,他是在用懸疑片的拍法來呈現(xiàn)一個女心理咨詢師的故事。

風格與故事之間的反差,無論會引發(fā)多大的爭議,本質(zhì)上,都是在一個全新領域的類型探索與試水。

我私以為,在新題材、新類型的嘗試期,題材決定著作品的下限,完成度決定著作品的上限。

我們不妨來仔細看看,這一次,在心理咨詢師這個全新題材的試水中,它是怎么守住底線又是如何拓展品質(zhì)上限的。

在國產(chǎn)劇心理咨詢師的象限中,這部《女心理師》頗有點墾荒者的意思。有畢淑敏同名小說作為基礎,又有豐富充實的專業(yè)知識結構支撐,每一個案例的呈現(xiàn)都帶有一些科普色彩。

賀頓在治療過程中向來訪者講述病癥的名稱、表現(xiàn)甚至是成因,這個過程不僅僅是在幫助劇中的來訪者尋找自我癥結,某種程度上,對銀幕前的觀眾也算得上是一次有意義的觀照。

房樹人模型、喚醒理性思維、心理代償、吊橋效應等諸多專業(yè)名詞層出不窮,從一開始,這劇就沒打算規(guī)避晦澀的專業(yè)術語,相反,它有意識地在承擔一些科普責任。

在這類頗考驗專業(yè)度的劇集中,專業(yè)知識框架的穩(wěn)定性決定了劇集是否及格。而在這個維度上,我們不妨來看看心理學專業(yè)人士的評價: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主任高文斌對劇中涉及的治療案例做了一個總體評價,“劇中涉及的案例在心理工作中比較常見,對于公眾很有普及價值”。

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對賀頓與治療對象家屬的見面深有感觸,“單元人物對于心理師賀頓見面時的阻抗反應真實,劇中自殺干預中心的部分畫面也具備前瞻性”。

暴飲暴食、焦慮失控、自殺輕生……這些我們看起來似乎離自己生活很遠的名詞,其實恰是這些心理咨詢師們每天面對的日常。

而每一種極端行為的背后,都有著伏脈千里的草蛇灰線,找到癥結,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最近更新的一個單元故事中,通過對李夢飾演的暴飲暴食者蔣靜的心理探尋,完整呈現(xiàn)了一場心理咨詢的全貌。

暴飲暴食、催吐、摳吐,直到吐血。

物理檢查之下,吐血似乎只是習慣性摳吐導致的結果,只要解決了摳吐問題,這種生理上的病癥就會消失。

但問題是,是什么導致了蔣靜反復暴食催吐呢?

當物理治療無法觀照到病人的心結所在,心理治療就到了必須出馬的時候。

在一次次咨詢交流中,賀頓一點點找到了蔣靜的病癥所在。

一個從小被母親強力管制的女孩,一方面想要逃離母親的掌控,另一方面又想要獲得母親的承認。

在做好自己與做好女兒之間,蔣靜找不到出口,兩個聲音在身體里不斷沖撞、反復擠壓……

劇中王瑤飾演的產(chǎn)后抑郁媽媽的案例,更是將心理咨詢從個體關懷轉向了女性關懷、家庭關懷乃至社會關懷。

當原本就足夠繁瑣的生活被二胎兒子的到來全面升級,媽媽的自我空間被二次擠壓,當她的自我被碾碎,生活似乎也失去了色彩……

這些真實動人的單元故事,如同都市萬花筒,讓我們窺見了一個個堅強外殼下的柔軟和脆弱。

都市森林中,找到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了解別人的痛苦,也是在觀照自我的心靈。

在賀頓的一句句分析中,我們似乎也與劇中的來訪者一樣,感受到了一次次療愈。

這種療愈感更多是劇集在題材和專業(yè)度上帶來的體驗。

當我們將視線轉向作品的制作完成度上,才能真正看到,用懸疑片的拍法來呈現(xiàn)心理咨詢師的故事到底靠不靠譜。

就像我們開頭聊的,這部劇集一開始就在拍攝手法上存在爭議,但隨著故事的深入,懸疑式的呈現(xiàn)方式和倏然而轉的鏡頭語言似乎還真與心理咨詢匹配上了。

劇中,賀頓正在與來訪者交流,隨著來訪者的講述,她跨入了對方的敘述時空,作為另一時空的旁觀者細心觀察著當時的每一個細節(jié)。

與傳統(tǒng)的正反打式訪談交流不同,這種鏡頭語言打破了現(xiàn)實與記憶的壁壘,讓我們隨著賀頓的發(fā)問,穿梭于人物的過去與現(xiàn)在,甚至進入角色的內(nèi)心,從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真實的在場感。

除了鏡頭上的新意,在角色設置和人物表演上,也都留足了懸念。

幾集看下來,專業(yè)有余、親切有度、共情不足是賀頓給人的觀感。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她很少調(diào)動自己的共情能力去建立與來訪者的信任關系,冷靜疏離的性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了解這個人物本身有自己的心理創(chuàng)傷,也忍不住懷疑,到底是演員的“精英范兒”表演問題,還是人設就是一個如此缺乏共情的咨詢師?

隨著劇情發(fā)展,賀頓這個人物身上的矛盾感也一點點揭開,她親口承認自己在做咨詢時刻意規(guī)避調(diào)動共情能力。

在人物尚未完全揭秘的前史和即將展開的戀情中,我們找到了賀頓發(fā)生轉變和自我治愈的可能。

雖然這些無法消弭賀頓身上令人不適的金手指屬性和精英范兒,但在故事的時空下,角色有著能夠自圓其說的人物前史和心理動機,也算是在這個題材之下,用懸疑手法塑造人物的一點多元嘗試。

回到整個劇集的單元劇形式上,會看到整部劇在單元故事上的節(jié)奏掌控。

每個單元故事都控制在三集左右,讓整個劇時刻保持緊湊的節(jié)奏感,營造出有淚點但卻不沉溺的觀劇感受。

在一個接一個的單元故事中,盡可能多地呈現(xiàn)出不同類型的心理疾病和故事,豐富過癮。

整部劇集,用賀頓的身世、神秘鄰居的身份、F檔案等懸念作為全劇的戲劇鉤子,以大主線與小單元的形式,不停牽拉著故事的節(jié)奏感,營造一種充滿懸念和緊張的氛圍。

心理本就是一場暗戰(zhàn),面上平靜無波,心中翻江倒海。

作為拓荒者,這部劇當然有瑕疵、不完美,但至少,它已然觸到了心理劇的奧義,時刻營造一種內(nèi)化的心理張力。在緊張的背后,去探尋每一次心理變化的因緣。

恰是因為心理變化是一種隱秘的、內(nèi)在的變化,很多時候,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難被關注、被察覺。而當有人開始看到它、關注它的時候,那些得不到釋放的隱痛就有了被治愈的可能。

就像是這部《女心理師》,當它打開了心理咨詢師這個題材寶庫,用一種藝術真實的方式去呈現(xiàn)故事的時候,那些瑕疵便都成了探索路上的有益嘗試。

一切才剛剛開始,給它點耐心和時間,或許,后面會有更大的驚喜等著我們呢!

上一篇:“大表姐”歸來丨賞色

下一篇:這回,輪到“冰雪運動”當國產(chǎn)劇戀愛背景了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