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yè)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你可以不喜歡,但她仍是今年最有話題性的電影!

2021-11-26 10:46:11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又一部,年度話題電影,終于,來了!

是的,終于,我們可以看到克里斯汀·斯圖爾特演繹的黛安娜王妃到底怎么樣了。

就在本月23號,電影《斯賓塞》上線流媒體。

從一開始公布由小K飾演黛妃,這部片子從海報、劇照到預告片,稍有風吹草動,就能吸引無數(shù)眼球。

也妥妥的年度話題影片了!

除了不按常理出牌的演員選擇讓人頗感好奇外,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黛安娜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生。

相信尤其是成長于八九十年代的觀眾,就算不去刻意了解,也能報上查爾斯、卡米拉、威廉、哈里的名字,曾經(jīng)鋪天蓋地的地攤文學、八卦小報、媒體頭條、時尚雜志都讓她成為一個icon化的符號。

而在最近幾年,黛妃的故事更成了一個影視熱點,前有在《王冠》第四季中大受好評的愛瑪·科林,后有第五季新鮮出爐的伊麗莎白·德比茨基,簡直是一個接著一個。

右:愛瑪.科林,左:伊麗莎白.德比茨基

當然不得不提,這部入圍了今年威尼斯主競賽單元,被看好是沖奧大熱門的《斯賓塞》。

但剛剛上線,它的豆瓣評分就直線下滑到了6.9分,到底小K能不能殺出重圍,看來答案還是見仁見智。

其實導演帕布羅·拉雷恩非常聰明,他延續(xù)了自己上一部傳記電影《第一夫人》的講述方式。

僅集中描述丈夫被刺后幾天里的杰奎琳·肯尼迪,以關(guān)鍵性情節(jié)迅速拉近觀眾和人物的距離,也拉開了它和一般傳記片的距離。

《第一夫人》2016

這部《斯賓塞》也是一樣,本片片名取自黛安娜原本的姓氏。

與其花兩個小時去講一個人盡皆知的故事,不如巧妙地規(guī)避這一點,放大黛安娜王妃本身。

故事發(fā)生在1990年代早期,此時,王妃和查爾斯王子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破裂。

她隨皇室成員離開倫敦來到鄉(xiāng)間莊園歡度圣誕,而這里距離黛安娜從小長大的祖屋非常近,過去的回憶使她本就不佳的精神狀態(tài)愈發(fā)起伏。

整個故事的時間跨度僅有三天,情節(jié)也非常簡單甚至可以說是近乎于無。

導演似乎希望通過“圣誕之旅”以小博大,以點帶面地拉出黛安娜的整個精神狀態(tài)和真實處境。

所以,整部電影都是以第一人稱視角帶領(lǐng)我們沉浸式地介入黛安娜的生活

這種講述方式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

講好了就可以在一個非常規(guī)的視角上,引起觀眾強烈的心靈共振。

這也是《斯賓塞》的優(yōu)點。

觀看過程中你會感到一種不斷加碼的壓抑,窒息得幾乎讓人喘不過氣來。

眾所周知,黛安娜是“一個不快樂的王妃”。但該如何讓這種華服加身,小燕子逃出皇宮般童話里的痛苦更有切身感?

影片選擇將王妃的精神困境外化,迅速把我們從故事外的“看客”拉進故事內(nèi)部。

整個莊園里處處是眼線,每小時都像分格子一樣規(guī)定好,她上午隨口說出的話,下午就有侍從前來警告。

窗簾為了防止偷拍被封住,圣誕晚餐前必須測量體重,每天幾身衣服地更換雷打不動。

在一種淺淺的驚悚又夢幻的氛圍中,黛安娜如同腳踩棉花,始終眼神飄忽,抱臂猶疑,壓低了嗓子小聲說話。

在生理上則反映為催吐又暴食、出現(xiàn)幻覺、語言混亂、感到坐立不安甚至喘不過氣。

以上種種都是對一個心理抑郁者的一次具身性體驗。

也只有通過這樣一種奇觀又不乏詩意的表達,我們才能去理解黛安娜作為一個符號化人物的真實心理。

她在紀錄片《黛安娜:她的自述》中數(shù)次自言,“我是一個累贅,我是多余的”,類似的表達都顯露出這個人物的復雜。

她的性格不該僅僅圍繞著“反抗”去定義,而是充滿了內(nèi)在的矛盾和糾結(jié)。

《黛安娜:她的自述》2017

這也是為何王妃千千萬,但黛安娜卻是那么迷人。

因為她擁有很多看似矛盾的氣質(zhì),優(yōu)雅又羞澀,勇敢又易碎,善良又肆意。

而電影《斯賓塞》正是希望通過情緒化的敘述來呈現(xiàn)這種矛盾。

比如在被層層規(guī)劃的世界里,黛安娜只能依靠不斷的犯一些小錯誤,來維持自己的平衡。

她偷吃東西,故意對仆人說需要自慰,故意穿錯安排好的禮服。

但這種反抗又不斷被討好型的性格所局限住。

黛安娜的教養(yǎng)和品格讓她會因為記錯仆人的名字而心懷歉意,偷吃被發(fā)現(xiàn)下意識地就把手背在身后,因為情緒不佳對監(jiān)視的人說了重話,下一秒就出言安撫。

就像紀錄片中的自陳一樣:“我不能傷害別人只能傷害自己”,她的種種性格矛盾,才是一個普遍的皇室困境之中獨屬于黛安娜的困境。

《黛安娜:她的自述》2017

但不得不說,相比于文本,影片的這些優(yōu)點,更多是通過視聽來實現(xiàn)的。

首先音樂就來自強尼·格林伍德(《魅影縫匠》《大師》《凱文怎么了》),他在每一個畫面里凸顯著自己強勢的存在感。

在《斯賓塞》中,龐大、壓抑的管風琴率先構(gòu)成了一個符合皇室的巴洛克風格主旋律,但又隨之被小提琴等弦樂的穿刺,帶來一種危險的裂帛感。

恰如黛安娜的心情,凄厲又不乏蒼涼的美感。

在主旋律之上,音樂中又不時插入混亂的鼓點,叮叮當當、細密微小的雜音,擾亂鼓膜,360度立體環(huán)繞在你的大腦。

這更是黛安娜行將崩潰的腦內(nèi)常態(tài)。

與之相輔,鏡頭則不斷通過平移或跟隨的運動方式強調(diào)著一種空間感。

它讓黛安娜看似坐擁了莊園,可以隨意走動,但卻始終被框定在一個有確定范圍的軸線中,炫耀著某種優(yōu)美的秩序。

而不斷沖出來的大特寫又把過去、當下、未來,媒體、皇室、民眾,甚至銀幕外的我們等幾重觀看相整合,壓榨著黛安娜所剩無幾的表情。

所以,時間在這里是最不重要的。

你看不到具體的幾時幾分,只有早中晚三次的就餐儀式,以及重復數(shù)次的敲門聲。

它們不讓人精神衰弱就不罷休地提醒著黛安娜的失職。

“您遲到了”

“大家都在等您”

“女王已經(jīng)來了”。

黛安娜也馬上就要瘋了。

如果《斯賓塞》在這種時空關(guān)系上繼續(xù)深挖,可能就會另辟蹊徑地超出對黛安娜已經(jīng)飽和甚至過載的敘述。

但很可惜的是,這些buff的加持反而襯托出文本的單薄。

因為,一個事件型的傳記片一旦講不好,就會給人一種莫名其妙的觀感。

首先,如果說影片的視聽和敘述是為了制造一種模糊感和思辨性,來消解黛安娜故事的如雷貫耳。

但就像影片的剛開始,畫面就停留于一只車輪下的雉雞。

隨后,導演就像生怕我們暈乎了一樣,不斷拋出未馴服的烈馬、被圍獵的野雞、稻草人、貼標簽的華服等等隱喻,直接把整個電影的主題框死。

定下了一個黛安娜VS皇室的二元定論。

而這個結(jié)論有多么地不合邏輯呢。

先來看結(jié)局,它讓故事想要升華,就只能給出一場直白“出走”(實際上是度假)。

似乎只要逃出皇室就萬事大吉了。

但事實上,離婚后的黛安娜始終不堪狗仔媒體的圍追堵截,最后發(fā)生車禍喪命。

影片無限放大了黛安娜的精神困境,但與之相對的皇室卻僅僅安排了一個新上任的少校,臉譜化地成為“規(guī)訓”的符號。

背后的女王、查爾斯王子、卡米拉等等都是一閃而過,面目模糊的功能性角色。

這就導致這個對立非常失衡,我們只知道黛安娜在痛苦,但卻感受不到除了繁文縟節(jié)以外,她到底在痛苦什么,更感覺不到她痛苦的意義。

這也是為什么《斯賓塞》會讓人感覺很飄,甚至有點無病呻吟。

如果影片想要將矛頭指向皇室封建制度,那么,僅僅將解讀空間局限在黛安娜一個人的身上顯然是不夠的。

在這個意義上,其中的每個人不都是受害者,不可能簡化為黛安娜一個人的情緒問題。

這些都讓《斯賓塞》中黛安娜的行為呈現(xiàn)出某種前后矛盾的斷裂,邏輯上也不太通順。

如果影片打算把黛安娜定義為一個反抗者,但我們只能看到失控,卻看不到行動。

而那些關(guān)于身份問題的思考又在一堆沒頭沒尾的對談中,被喊成口號。

一邊表現(xiàn)出唯一在乎的就是兒子,一邊還需要年幼的兒子安慰。一邊作嘔于華服,一邊又背著香奈兒開跑車。

也難怪很多觀眾會給出差評。

但看完影片,我們也許就會明白導演為何選擇克里斯汀·斯圖爾特來演繹黛安娜。

因為影片所放大的那種“不適感”,恰恰和禮服下面穿著匡威的小K不謀而合。

而我們很難說她所詮釋的黛安娜,那種在聚光燈下,穿了別人衣服的不適感到底來自自己,還是對角色的揣摩。

但不管怎樣,《斯賓塞》的畫面還是美得讓人無話可說,畢竟黛安娜的時尚地位幾十年來不可動搖。

而本片的服裝設(shè)計則是參與了《傲慢與偏見》《贖罪》的杰奎琳·杜蘭。

所以,除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熱門,《斯賓塞》顯然更應該是最佳服裝設(shè)計的種子選手。

在低對比度、顆粒感、馬卡龍色調(diào)的一幕幕精雕細琢的場景中,那些衣香鬢影簡直美麗得讓人眩暈。

所以,無論是想純粹來一場審美盛宴,還是對小K的演技好奇的朋友,都可以關(guān)注起這部影片。

畢竟,無論是否喜歡她,這都是今年,最具話題性的影片之一!

關(guān)鍵詞: 你可以 不喜歡 仍是

上一篇:不愧是西班牙國寶級美貌丨賞色

下一篇:又一部抗美援朝題材電影要與觀眾見面了《跨過鴨綠江》即將上檔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