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yè)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北京語言文化數(shù)字博物館即將上線 京腔京韻再現(xiàn)北京故事

2018-01-05 22:26:23 來源:新華網(wǎng)

京腔京韻再現(xiàn)北京故事

國內首個面向語言文化而研發(fā)的開放式數(shù)字博物館——北京語言文化數(shù)字博物館即將上線,100余名北京人在博物館中發(fā)聲,用標準京片子講北京故事。昨天(3日),市語委辦公室主任賀宏志透露,新一版的北京語言文化資源調查報告也將于今年發(fā)布,揭秘在北京的留學生如何說北京話、語言康復行業(yè)發(fā)展水平等內容。

北京話俗稱京片子。干脆,是北京人說話的特點之一。侯寶林的相聲,專門有一段北京乘客與三輪車夫間的對話,描述溜嗖、簡練的北京話——“三輪兒”“哪兒去啊”“東四”“五毛”“三毛”“四毛吧,多了不要”“站住,拉吧”“得”……

老北京話有趣兒,不只是兒化音,還有不少土語。比如“孤庸”,意思是蠕動,尤其是描述一些軟體蟲類的微動;“不論(音LIN)”形容不管不顧;絕交是“掰了”;“躺著中槍”用北京話說是“吃瓜落兒”;如果北京人說順便,會用“捎帶手兒”。當然,還有一些北京土話隨著廣泛傳播,已經(jīng)耳熟能詳,比如局氣、硬朗、玩幺蛾子等。

隨著時代變遷,北京話也在潛移默化地發(fā)生著變化。比如兒化音逐漸減少了。市語委將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今新出現(xiàn)的、活躍在京城百姓間的詞語系統(tǒng)總結,類似“朝陽大媽”“倒兒爺”等一眼能辨出京籍的詞語卻并不多見,更多的是“神回復”、“刷存在感”等全國通用詞匯。專家解釋,早年間,北京創(chuàng)造的新詞匯主要來自胡同里居住的百姓。如今的北京話京味兒顯得淡了,是因為北京的人口結構變化大了,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新詞匯也是由他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同時,現(xiàn)在的傳播不再依靠胡同里的口耳相傳,網(wǎng)絡、媒體使世界各地的新詞快速傳播而沒有了地域限制。

在即將亮相的北京語言文化數(shù)字博物館里,這些北京話的變遷將通過“北京話”講述。館里專門開辟了北京方言展區(qū),100余位北京人,男女不同,老幼兼有,通過北京話講北京故事。“這次展示的主要是城區(qū)的北京話,選拔發(fā)聲人的條件之一就是在北京居住多年,說地道的北京方言。從這些不同年齡段的北京人說的北京話,每一位觀眾會清楚地聽出變化。”賀宏志介紹,“郊區(qū)的北京話也各有特點,比如平谷話類似天津話,延慶靠近河北,口音也相近。這些都是未來我們會逐步記錄的內容。”

除了講述北京話的前世今生,這座數(shù)字博物館還將展示北京口傳文化、北京話土語圖典、北京話詩文吟誦、北京地名文化、北京名園楹聯(lián)匾額、北京三山五園御制詩和北京話研究歷史文獻等北京語言文化資源。“這里不僅是人們了解認識北京語言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搶救、整理、保護正在迅速變化的北京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平臺,要在非遺保護、文化宣傳、社會教育、學術研究等方面發(fā)揮作用。”賀宏志介紹,“我們會不斷增加‘發(fā)聲者’,并將這些聲音提供給相關部門,成為學術研究的基礎。”

目前,這座博物館在網(wǎng)上基本搭設完成,將提供網(wǎng)頁版瀏覽和手機瀏覽兩種模式。未來,這座博物館還將增加互動項目,教更多人說北京話。另外,本市還將發(fā)布一本北京語言文化資源調查報告,涉及二十余個項目成果,其中包括留學生、中小學生對北京話的使用和認識等。(記者 劉冕)

上一篇:古老的甲骨文順利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下一篇:大型歷史紀錄片《魯迅傳》啟動籌備多年,為何胎死腹中?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